2015年3月25日 星期三

紙幣收藏 - 錯體鈔票

印刷過程中,因某工序失誤產生的與正常規格不同的鈔票,稱為「錯體鈔」。

鈔票在印刷過程中,規格及品質均受到嚴密監控,錯體鈔票一般難逃品質檢定員法眼,在發行前已被抽起註銷,由補號代替。因此,能「逃出生天」的錯體鈔票寥寥可數,有幸在面世或流通一段時間後獲「發掘賞識」的更少,故不少藏家視錯體幣為珍寶,也是紙幣收藏其中一块重要版塊。

按鈔票的印製流程,錯體鈔可分以下幾類:

1. 印刷類

因印刷其間機器故障、紙張放入、位置調較或人為工序出錯等原因形成的變體。

移印 - 圖案印刷移位、變位,令圖案不呈置中或正常位置,行內稱「大細邊」

 



黏印 - 印刷時黏上另一面圖案



漏印 - 應有圖案的地方沒印上




重印 - 圖案重複印刷




倒印 - 圖案因紙張放置問題顛倒印刷




油墨異色 - 深淺 / 顏色在印刷過程中出錯




2. 裁切類

印刷本身無出錯,因紙張本質、放置、較位、折叠等問題產生的錯品。

摺白 - 因紙張摺叠問題致印刷時油墨位置留下白位



福耳 - 印刷及裁切時紙張折叠,致紙身多出一部份

  

異物黏附 - 印刷過程紙張被雜物黏附,並印上圖案




3. 蓋印類

紙幣印刷最後工序,會蓋上簽名、日期、機構人員簽名等,這時的錯誤、遺漏,也會造成錯體。

移位 - 蓋印資料移印於不正常位置

冠字號碼及圖章大幅下移


漏簽名、圖章、日期、號碼等 (全數漏印行內稱「全漏黑」)



左右號碼不一 - 印刷時左右號碼印機調較失誤或發生故障,致跳號不一致




大眾對錯體紙幣出現機率低、存世量稀少等特點頗具共識,配合市場資訊不足、傳媒推波助瀾、商家營銷策略等因素,大眾對錯體幣的價值往往趨之若鶩,甚至過份高估。

近年,最為大眾津津樂道的錯體紙幣,要數2010年匯豐銀行新版100元。背面特區區旗上紫荊花圖案的方向有誤,可惜發行前已被發現,銀行全面回收重印,紙幣全沒流出市場,否則又會引發一輪炒作與尋寶遊戲...


左右印反的特區區旗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